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
0
Software Development

Codetopia 新手日記:設計模式與原則的 30 天學習之旅系列 第 1

Day 1:你,是碼農還是建築師?—— Codetopia 創城計畫,啟動!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Codetopia 創城記 (1)|你,是碼農還是建築師?—— 一場城市生態紀錄,啟動!

IThome 鐵人賽 設計模式 Codetopia

嘿,各位在鍵盤與螢幕之間穿梭的數位探險家們!

歡迎來到我的 30 天鐵人賽系列。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,我將擔任你的嚮導,與你一同完成一場特別的城市生態紀錄我們不只寫程式,更要一同見證一座名為「Codetopia」的數位城市,如何從創城初期的混亂,一步步走向完善與有序。

👷‍♂️ 執筆人是誰?—— 你的城市觀察者

在我們的旅程正式開始之前,請容我自我介紹。

你可以叫我 Jones。白天,我是一位在科技公司研究 AI 咒語的軟體工程師;但到了晚上(或任何需要寫作的時刻),我就是這座 Codetopia 的城市觀察者與記錄員

過去,我跟許多人一樣,在專案的廢墟中掙扎。程式碼的牆越砌越高,維護的成本也呈指數級增長,尤其在 AI 時代,演算法的魔法塔蓋得越高,地基的裂縫就越觸目驚心。那種「改一處而動全身」的痛,相信你我都懂。

參加鐵人賽的動機,源自一個單純的信念:我想將那些偉大建築師們的智慧——設計模式、SOLID 原則、架構心法——系統化地整理成一份人人都能看懂的《Codetopia 城市觀察日誌》

這不僅是為了挑戰連續 30 天的寫作極限,更是希望透過這趟旅程,幫助每一位像我一樣的開發者,從「砌磚工」蛻變為「建築師」,共同提升我們程式碼的 「建築品味」

🧭 術語卡(旅程必備)

  • GoF:Gang of Four 設計模式,本文作為「微觀」詞彙(物件/類如何協作)。

  • EIP / EDA / Actor:企業整合模式/事件驅動架構/參與者模型,作為「中觀」行為。

  • MAS(Multi-Agent Systems):多代理人系統,作為「宏觀」協作視角。

  • SSOT(Single Source of Truth):唯一真實來源,確保決策一致性。

如何閱讀三層並置圖(先說為什麼)

  • 目的:把同一概念在三個縮放層次對齊,避免只停在類圖而忽略「訊息怎麼流」「角色怎麼協作」。

  • 順序:① 微觀 GoF → ② 中觀 EIP/EDA/Actor → ③ 宏觀 MAS。

🗺️ Codetopia 觀察路線:我們的 30 天進度表

口說無憑,藍圖為證!

為了確保我們不會在觀察的過程中迷路,我已經為各位準備好了這份為期 30 天的詳細計畫。我們將從最基礎的決策核心開始,逐步探索城市的骨架,理解社會的規範,最後甚至會窺見這座城市引入 AI 智慧系統後的樣貌!

下面將是我們的探索路線,也是我們的行程規劃:

天數 區塊 主題 你將收穫
1 開城 開城儀式:動機、藍圖、心態 城市生態紀錄觀點與可驗收縮影路線圖
2 創生 Singleton(唯一決策中樞) 何時需要唯一實例、如何節制全域狀態
3 創生 Factory Method(櫃台分流) 延遲到子類決策,維持流程穩定
4 創生 Abstract Factory(成套家族) 可替換的相容產品族(風格/供應商)
5 創生 Builder(分步施工) 流程不變、表現可換;Director/Builder 分工
6 創生 Prototype(藍本複製) 以複製取代昂貴初始化,深/淺拷貝取捨
7 結構 Adapter(轉接站) 舊系統/資料接入新介面
8 結構 Bridge(抽象×實作橋接) 維度分離,降低組合爆炸
9 結構 Composite(部件/聚合) 單體與樹同介面,遞迴操作
10 結構 Decorator(裝修加料) 以包裹疊加能力,不動原始物
11 結構 Facade(一站式窗口) 對複雜子系統提供簡化入口
12 結構 Flyweight(共享內蕴) 共用不變資料以省記憶體
13 結構 Proxy(代理/門禁/遠端) 存取控制、延遲載入或遠端替身
14 行為 Observer(城市廣播) 一對多通知、鬆耦合事件
15 行為 Strategy(政策切換) 可替換演算法/策略選擇
16 行為 Chain of Responsibility(案件分流) 逐級處理、可插拔責任節點
17 行為 Command(派工命令) 封裝請求、佇列/撤銷/重做
18 行為 Iterator(逐站巡覽) 統一遍歷介面,隱藏集合實作
19 行為 Mediator(協調中心) 透過中介協調多方互動
20 行為 State(狀態機/號誌) 以狀態物件封裝轉移邏輯
21 行為 Template Method(骨架+鉤子) 固定流程骨架,子類填空
22 行為 Visitor(外掛行為) 對固定結構新增多種操作
23 行為 Memento(時光局) 擷取/還原狀態,回滾
24 行為 Interpreter(條例語法) 針對領域語法/規則求值
25 原則 SOLID(城市憲法 I:S/O) 可維護/可擴展的根本準則
26 原則 SOLID(城市憲法 II:L/I/D) 介面設計、替換、依賴反轉
27 原則 KISS/DRY/YAGNI/CUPID(城市座右銘) 簡潔、不重複、避免過度設計、可愛性
28 架構 MVC / 分層 / 六角 邊界與依賴方向、測試性
29 架構 事件驅動 & 微服務 事件總線、自治協作、最小耦合
30 前沿 AI 多代理 in Codetopia + 總結 把模式升維為代理協作協定與路線圖

在開始這趟旅程之前,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。當你深夜裡,對著滿螢幕的程式碼,指尖在鍵盤上飛舞時,你是否曾有過一絲迷惘:

「我,到底是在砌磚,還是在蓋房子?」

🤔 砌磚工的日常 vs 建築師的遠見

你可能對這個場景再熟悉不過了:

  • 需求一來,Ctrl+CCtrl+V 先行:看到類似的功能,先複製貼上再說,改幾個變數名稱,搞定!又砌好了一塊磚。

  • if-else 連環套,宛如迷宮:業務邏輯越來越複雜,你的函式也越長越深,幾百行的 if-else 築起了一道誰也不敢碰的高牆。

  • 改 A 壞 B,永恆的詛咒:只是想調整一個小功能,卻像抽疊疊樂一樣,整個系統應聲崩塌。你花在 Debug 上的時間,遠遠超過開發。

如果這些場景讓你心有戚戚焉,別擔心,你並不孤單。我們都曾在程式碼的荒野中,蓋出一片又一片的 「義大利麵式違章建築群」 🍝。這些建築看似能住人,但地基不穩、結構混亂,每次擴建或維修,都像是在拆炸彈。

這,就是「砌磚工」的日常。我們專注於眼前的一行行程式碼,卻忽略了整棟建築的藍圖。

而一位「建築師」,在打下第一根樁之前,腦中早已有了整座城市的規劃。他們思考的是:

  • 這棟建築的用途是什麼?

  • 未來擴建的可能性有多大?

  • 如何設計結構,才能讓它既穩固又優雅?

  • 如何規劃管線(資料流),才能讓整座城市高效運作?

設計模式 (Design Pattern),就是頂尖軟體建築師們傳承下來的 《建築學聖經》。它不是具體的鋼筋水泥(程式碼),而是一套套經過千錘百鍊的「建築思想」與「施工原則」。

🗺️ 我們的目的地:傳奇之城「Codetopia」

所以,在這 30 天裡,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學習 23 個設計模式的語法。

我們要化身為「城市觀察家」,從零開始,在一片混沌的數位平原上,一同見證名為 Codetopia 的城市生態。

這座城市將會有:

  • 創生區 (Creational Patterns):負責市民(物件)的「出生與管理」,我們將在這裡觀察高效的市民工廠與客製化中心。

  • 結構區 (Structural Patterns):負責城市的「骨幹與公共建設」,我們將探索橋樑、管線如何讓城市的各個部分完美協作。

  • 行為區 (Behavioral Patterns):負責城市的「社會規範與溝通協定」,我們將理解廣播系統、任務分派中心如何確保市民們高效溝通、有序生活。

每一篇文章,我們都會聚焦在一個或一組相關的「建築法則」(設計模式)上,並用最生動的比喻、最簡單的範例,告訴你為什麼需要它,以及如何在你的 Codetopia 裡應用它。

🏙️ 今天的城市導覽,就先到這裡

好了,我們城市觀察之旅的序幕已經拉開!

今天,我們不需要寫任何一行程式碼。我只需要你做一件事:轉變你的視角

從今天起,你是一位敏銳的「城市觀察者」,也是一位思考宏觀結構的 「軟體建築師」。你的每一次閱讀與思考,都是在為我們共同的城市觀察日誌添磚加瓦。

準備好你的筆記本與放大鏡了嗎?

明天,我們將走進市長辦公室,探尋這座城市如何建立它的「唯一決策中樞(SSOT)」!

如果你對這趟為期 30 天的創城之旅感興趣,請務必 訂閱 + 按讚 + 開啟小鈴鐺(開玩笑的,但請務必追蹤我的系列文章!),並在下方留言區簽到,告訴我你已經加入了「Codetopia 城市觀察團」!👇

祝你,也祝我們,接下來的 30 天,旅途愉快!🎉


下一篇
Day 2:獨一無二的市長辦公室!—— Singleton 模式的權力與詛咒
系列文
Codetopia 新手日記:設計模式與原則的 30 天學習之旅2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